首页 > 苏州景点>留园

   留园位于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上,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“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    留园最早取名为“东园”,始建的时间略迟于拙政园,一般认为是明万历十七年(1589)。最初的园主人为退职官员太仆寺少卿徐时泰。徐家是世家,祖上留下的别业,就是东园营建的基础。徐时泰中进士后,一度担任过工部营缮主事,主持过慈宁宫的修复和寿陵的营建工程。徐时泰既有很高的艺术素养,眼界开阔,又有建筑规划和实际操持的经验,因而他自家园林建造出手不凡,为后来他人的改造、扩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,如今留园的东部和中部的假山依稀留有当年东园的影子。清代初期,徐氏家族逐渐式微。“东园”,“嘉庆初,为刘君蓉峰(名恕)所有”(俞樾:《留园记》)。刘氏喜欢叠石垒峰和书法,他在廊壁上广嵌名家和自己的书法作品的刻石——书条石,并将园名改为“寒碧庄”,但是当时的人习惯以主人姓氏称之,名日“刘园”。清光绪二年(1876),“刘园”转为盛康所有,他易园名之字而取其音,改名为“留园”。盛氏过去园林的基础上,广建馆舍亭轩,注意发挥私家园林的实用功能,又增辟东西两园,确立了现在的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规模。
    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,留园有着自己的特点,布局合宜,组合自然而富有变化,空间处理别具匠心,宜游宜居,既有观赏性,也不乏实用功能。
    先谈留园的布局之美。前面说过这种美表现为合宜。合宜就是得当,符合儒家中庸之道,没有或者很少过分的追求和雕琢。
    留园分为中、东、西、北四个景区,每个景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贯穿景区内全部景物—一亭台楼阁、花草树木、山石池沼的主题。
    中部以山水见长,中心是一个很大的池塘,西、北两面为山岭,东、南两面为建筑物。山岭以土为主,叠以黄石,山上古木参天,气势浑厚。山曲之间,水涧蜿蜒,隐隐约约,让人猜度为池水之源。池南的涵碧山房、明瑟楼是留园全园主体建筑,楼阁如前舱,形如画舫。楼阁东侧有绿荫轩,小巧雅致。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,随山势高下起伏,连接山顶的木樨香轩,周围遍植桂树,每逢秋日,丹桂飘香,沁人心脾。池中的石洲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,循着浮水平桥而行,观看四周景色:池东濠濮亭、曲溪楼、西楼、清风池馆等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,错落有致;池北山石兀立,涧壑隐现,可亭立于山冈之上,有凌空欲飞之势。
    东部以建筑为主,屋宇宏敞,重檐叠户,回廊曲院。主厅五峰仙馆,俗称楠木厅,所有的木料都是用的楠木,装饰和家具的陈设雍容华丽,庭前奇峰林立,花木交柯。西边为鹤所、石林小院、揖峰轩、还我读书处等院落,竹石倚墙,芭蕉映窗,充满诗情画意。东面为“林泉耆硕之馆”与“奇石寿太古”两厅合建,俗称“鸳鸯厅”。两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,陈设古雅,窗门、挂落雕刻精细。厅北正对著名的留园三峰,冠云峰雄峙居中,瑞云峰、岫云峰屏立于左右。冠云峰玲珑剔透,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,系江南园林中最为高大的一块湖石。峰石之前建有浣云沼.周围有冠云楼、冠云亭、冠云台、伫云庵等建筑.俱为赏石之所。这里的建筑物的密度是全园最高的地方,由于注意到各个建筑物单体风格的变化,彼此之间的呼应,因而不觉得重复局促.其问花木山石的装点、穿插也恰到好处。
    西部.环境僻静,富有山林野趣,其地有黄石堆砌的小山,自然有致,可以拾级而上:山顶的“至乐”、“舒啸”二亭浮现于林木之中,勾留于其中,可以休憩赏景:山上的枫林,深秋时红霞似锦。山左的云墙如游龙起伏。山前曲溪蜿蜒。流水淙淙。东麓有水阁“活泼泼地”横卧于溪涧之下。
    北部是一片疏朗的月季花圃,人“又一村”,步过数十丈嵌花似的道路,顶上满架葡萄和紫藤,静谧、安详。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,使人觉得如置身于江南田野之中。
    留园的全部面积,不过二十八亩(据阳羡居士:《重修留园记:明洁清幽廊回楼》),堂馆轩榭之类的建筑物,就占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,而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区。留园作为私家园林,首先要满足园主居家的El常生活的要求、款待宾客的交际要求和骋目有新的审美要求,不管是在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兼顾了园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。中、东、西、北四个区,每区不过几亩地,但是漫步于其中时,或觉得山幽林深,或觉得庭院深深,或觉得水复山重,或觉得平野广畴,情以景变,情随物迁,游园之际,精神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境界。
    次说留园的组合之美。园林犹如文章,要讲究起承转合,过渡照应,而这一切又要不着痕迹,要如行云流水,行其所当行,止其所当止。留园的结构组合,自然紧凑,很能体现这个要求。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,使园林建筑与山、水、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。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的中、东、北、西四个不同的景区,既分割开来,泾渭分明,而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。
    全园用曲廊贯穿,依势曲折,通幽渡壑,长达六百七十米,颇有步移景换之妙。人行于曲廊之间,一边观赏园内景色,一边可以观赏廊壁问的书条石。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,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,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,历时二十五年。
    曲廊之上又广设漏窗、洞门,全园共有漏窗二百余孔,这些漏窗、洞门,造型各异,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,再加上“借景”功能,透过漏窗看园林的另一部分,使两边景色在游者心目中交相辉映,隔而不绝,融成一片。
    再说留园空间处理的匠心。在电影画面处理上,要讲究反差,就是要从对比、反衬之中突出作者所要致力表现的那一点。清代苏州文人沈复,在《浮生六记》中,对于园林的空间处理,发表了很精辟的意见:
    若夫园亭楼阁,套室回廊,叠石成山,栽花取势,又在大中见小,小中见大,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,或藏或露……沈氏的一席话,就是说园林布局要努力体现大小协调、虚实相济、藏露互协、深浅均衡,而不是一味追求曲折。合,自然紧凑,很能体现这个要求。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,使园林建筑与山、水、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。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的中、东、北、西四个不同的景区,既分割开来,泾渭分明,而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。
    全园用曲廊贯穿,依势曲折,通幽渡壑,长达六百七十米,颇有步移景换之妙。人行于曲廊之间,一边观赏园内景色,一边可以观赏廊壁间的书条石。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,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,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,历时二十五年。
    曲廊之上又广设漏窗、洞门,全园共有漏窗二百余孔,这些漏窗、洞门,造型各异,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,再加上“借景”功能,透过漏窗看园林的另一部分,使两边景色在游者心目中交相辉映,隔而不绝,融成一片。
    再说留园空间处理的匠心。在电影画面处理上,要讲究反差,就是要从对比、反衬之中突出作者所要致力表现的那一点。清代苏州文人沈复,在《浮生六记》中,对于园林的空间处理,发表了很精辟的意见:
    若夫园亭楼阁,套室回廊,叠石成山,栽花取势,又在大中见小,小中见大,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,或藏或露……沈氏的一席话,就是说园林布局要努力体现大小协调、虚实相济、藏露互协、深浅均衡,而不是一味追求曲折。

回到顶端